查看原文
其他

关爱买不到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-06-05

我在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感觉很缺钱,所以后面每天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挣更多钱,如何用存款投资增值。

为什么这么用力的挣钱呢?一开始是感受到缺钱的焦虑,但当钱包一天天鼓起来之后,就慢慢变成对钱的迷信,觉得有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,包含更好的居住、更好的健康、更好的医疗、更好的教育等等。

然而最近,我意识到有些重要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,比如深深的关爱和密切的联系,产生这个念头源于十几天前的一次就诊。那天晚上我陪夫人去医院。在等待分诊的时候,我看到一个爸爸抱着女儿,女儿腿上绑着绷带,但面色尚好,想无大碍。重点是:爸爸身后跟着三四个亲朋模样的人,就在那一刻,我突然想: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景,有这么多人陪着,小姑娘很幸福。

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去医院检查,都是不要紧的小病。但是同样是看病,有人陪伴和没有人陪伴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;甚至有一人陪伴和多人陪伴的感觉也不同。没有大病的时候,亲人朋友陪着,内心也没有那么焦灼了;即使生了严重的病,需要开刀住院,亲人朋友陪着,内心也会踏实很多。

有人说,现在很多年轻人「一人食、一人处、一人游」,其实平时还好,如果遇到生病就医,「一人诊」的感觉就很差了。其他时候都可以很独立、很潇洒,但是当需要独自一人面对医生和护士时,内心是不安的,担心坏消息无人分担,担心体弱还要排队挂号缴费。倘若遇到需要打麻药开刀的时候,默认的流程需要家属签字确认,如果没有家属到场签字呢?

不仅年轻的单身朋友过于独立,年轻夫妇在大多数时候也过于独立。

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所以同事首先不会太亲密。三四十年前在工厂大院生活时,父母的工友亦是朋友,朋友多是工友,日常没事来回走动,遇到搬家看病等事情,一声招呼也会有多人帮忙,临走最多喝杯茶,抽口烟,留下一句「有事叫我」转头就走。

其次一个城市亲人很少。当代年轻人的父母一般远在家乡,而这一代人又多是独生子女,一个城市里难得有亲戚。逢年过节千里省亲拜访还好说,日常有需要帮忙和慰籍的时候,基本盼不到。

最后,尴尬的是:近邻不认识,更别提远亲不如近邻。楼房不比大院,家家进门之后紧锁防盗门,邻里邻居住在一起三五年,恐怕连对方姓名都不知道。一个小区更多的社交关系来自于一同遛狗或者一起娃建立的弱关系。

社会在发展,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似乎都能被公共服务所满足,比如急救可以呼叫120,吃饭叫美团、饿了吗,出行靠滴滴,搬家有货拉拉。但是当我们的需求超越「物质和功能」,紧贴「内心与情感」时,看起来就没有「服务商」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了,至少我还没有看到过哪家创业公司提供「上门关怀」的,而且是那种「提供如亲朋友好友般真心关怀服务」。我想了想,这种服务很难标准化,所以成本低不了。而大家往往不愿意为情感与关怀定出很高的价格,所以收费也不容易。这样的生意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,自然没有人愿意做,也没有人愿意投资。

前两天看一部电影《遗愿清单》,身患重疾的穷人卡特·钱伯斯与富翁爱德华·科尔机缘巧合共同住进一家病房。卡特没钱,但却拥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家庭,而爱德华富得流油但却缺少家人关爱。二人混熟之后,爱德华带着卡特,坐上他的私人飞机满世界飞,去实现卡特遗愿清单上的一个个人生愿望。

在埃及金字塔前,一场重要对话发生在二人之间。卡特说古埃及有个传说,每个人死后都可以来到天堂门口,天堂大门是否打开取决于逝者对于下面两个问题的回答:

第一、你在这一生中是否体会到快乐?

第二、你在这一生中是否给他人带去快乐?

如果这两个问题答案都是「Yes」,则可以进入天堂,反之则无法进入天堂。卡特借这个故事鼓励爱德华能更多体会人生的乐趣,并带给家人关爱。

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是: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密切联系是金钱无法买到的,在你需要的时候,它们不是用钱可以立刻换到的,而这些东西对于人生至关重要。虽然我们很难清晰明确的定义这种关爱和联系,但是有如下场景可供参考:

  1. 在你生病时,是否有人愿意陪你就诊?

  2. 在你孤独、寂寞、沮丧、焦虑或者抑郁时,是否有人愿意陪你左右,耐心倾听?

  3. 在你遇到暂时的经济困难时,是否有人愿意施以援手,救你于水火之中?

如果以上答案都是「Yes」,而且是大写的「YES」,有一人或者多人能在以上情况发生时不问缘由,挺身而出,那么你在这个城市拥有这种关爱和密切的联系。如果上述问题大部分答案是「No」,那么说明你在这里缺少关爱和密切的联系。

我们的父母一代一般都有兄弟姐妹,而且大家会长期聚居于一个小城,所以天然拥有这种关爱和联系。但是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在我们这一代身上。为了获得这种关爱和联系,我们必须另辟蹊径。

其实,如果大多数读者内心都需要这种纽带,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的需求。因为这种需求的普遍性,我们便可以获得培养的机会 —— 因为人人都需要,所以我们通过不断给予他人而在日后获得自己所需。这与我们所需的其他社会资源没有本质区别,都需要我们从长远着眼,从现在做起,多多主动在情感账户中「存储」。这种储蓄所需要的,不是金钱,而是时间与用心。

比如,能否和邻居更加熟稔一些?一顿饭,一次唠家常就能迅速拉近两家的关系。能否和少数同事更亲密一些?大家在工作之余还能聚聚,谈谈生活,甚至相约一起远行。能否和老同学走得更近?逢年过节多一些走动,送一些小礼物,哪怕是一张小卡片。

又比如,能否主动约朋友谈谈心,说说心里话?能否记得朋友的生日,及时送上祝福?能否记得朋友的家人并问他们好?

又比如,能否参加甚至组织一些社区内的活动?能否多组织和参加一些辉友的线下活动?群里百遍聊,不如线下一次聚。

你不必为了在某日得到确定的回报去做这些事情,做这些事情的同时,你的内心就能得到回报。但是,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做,就能在情感账户中有足够的积累,倘若某日需要的时候,也不至于两手空空。

十几年前,在互联网还不发达,手机还不智能,更别提微信、美团和滴滴的时候,电视台曾经策划过一场活动:看看一个人只靠网络,足不出户能活多久。这样的比赛放在今天就全无意义,因为理论上讲,只要你不生病,一两年足不出户也完全可以生活。

技术在赋能个体,让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,也让人产生一种幻觉:每个人都可以不依赖他人,独立的生活在这世界上。从日常需求来看,这一点没有错,而且独立性还会越来越强,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需求都会有人来创业满足你。但是,从人类的情感需求来看,我们的需求一点也没有减少,也没有被充分满足。相比于过去,我们更加需要能跨出家门,走到线下,和朋友们面对面。我们需要更加主动的投资于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情感账户,而不要忽视这种账户或者把它视为一张可以随时透支的信用卡。

希望我们这一生,能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体会更多快乐,能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带给他人更多快乐,能不断的在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账户存储信任与关爱,也在需要的那一天获得足够的支援。

关爱他人,也被他人关爱,最幸福。


参考文章:做己所爱,爱己所做

前一篇文章:卸下年轻的担子

下面的文字和照片来自辉友Rain对成都辉友6月面基的总结,很高兴很多地方(尤其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、苏州、武汉、西安等城市)的辉友能自发的从线上走到线下,从虚拟ID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。


来知识星球,与6000+辉友同行,与辉哥共同成长。

即刻同行,请点击阅读原文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